欢迎来到 饮食安全观察网!!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媒体报道

拒绝病耻感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

时间:2025-10-10 02:23:41 来源: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 作者:佚名

  □福建省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陈莹

  张先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,处事冷静、逻辑性强。但当他开始连续失眠、对热爱的运动提不起兴趣,甚至开车时有“如果撞上去就一了百了”的念头时,他首先感到的是羞愧——“我怎么会如此脆弱?”在家人的劝说下,他寻求了专业治疗。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,他才明白:抑郁症不是性格缺陷,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,就像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出了问题一样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治疗,他的状态明显好转,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。

  研究表明,精神疾病的发生与遗传、神经生物学、心理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。精神疾病和高血压、糖尿病一样是身体“某个系统”出现了问题。只要及早发现、尽早干预、规范治疗,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就能得到有效缓解。以抑郁症为例,规范使用药物治疗,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,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能得到显著缓解。对于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,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和社区康复服务的日益完善,患者在社会功能(如工作、人际交往)方面的恢复率也在逐年提升。

  就像高血压早期表现为血压波动、糖尿病前期表现为血糖异常,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释放“预警信号”。例如,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,对以往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;莫名焦虑、紧张,经常失眠或嗜睡;注意力难以集中,记忆力明显下降;出现自我否定、悲观厌世想法,或行为变得孤僻、古怪等,这些都可能是心理状态在“亮红灯”。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并提前干预,能大幅降低疾病进展风险。

  

  给心理穿上“防护衣”

  和锻炼身体一样,我们的心理也需要日常的呵护和锻炼,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。

  建立自己的“后援团” 研究发现,如果拥有3个以上可以倾诉心事的亲密关系,能大大增强心理弹性。定期与家人朋友交流,不仅是情感需要,更是心灵的“防护垫”。

  “动”出好心情 每周3次,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即可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。运动能促进多巴胺、内啡肽分泌,是天然的“快乐补充剂”。

  正念练习10分钟 每天10分钟的正念冥想或深呼吸练习能够显著降低焦虑水平。就像每天刷牙防龋齿一样,正念练习是对心灵的日常清洁。

  别让工作影响生活 过度工作不仅损害身体健康,还会影响心理健康。设定好工作和休息的界限,保证充足的休息。

  及时寻求帮助 遇到难以自我调节的情绪困扰时,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,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。就像骨折要找医生,心理问题也同样需要专业干预。

  

  以“理解”代替“歧视”

  很多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,但“怕被议论”“觉得丢人”,宁愿自己扛着也不去医院,结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,进而导致病情加重。

  精神疾病需要科学规范地治疗。一旦发现异常,要到正规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,医生会通过心理测评、必要的躯体检查等专业评估明确诊断,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可能是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,也可能两者结合。这些都是基于病情的科学选择。此外,治疗过程中擅自停药、减药易致病情反复。

  实现“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需要个人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:个人层面,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,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,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保持关注和理解;社会层面,提倡工作场所建立员工心理支持计划,学校配备专业心理老师,社区也应提供便捷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;政府层面,需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服务,提供可及、可负担且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和支持网络。

  用科学态度面对精神疾病,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,在身边人需要时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守护心理健康的倡导者。

  (特约记者 李雅 整理)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jw.fujian.gov.cn/xxgk/gzdt/mtbd/202510/t20251009_7018459.htm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